•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产生于16年前(200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很多人认为这标志着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有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值得注意的是,16年前产生的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一种概念。如今大众理解的心理咨询师是跟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人才,但在劳动部创立的这个证书鉴定的,则是跟砖瓦工、电工一样通过培训考试拿证上岗的技能人员。

    而且中国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起步晚,当时不具备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环境的。举个例子,作为国内心理学研究标杆的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才刚刚成立我国首个心理学院,2007年才有应用心理学方向,众所周知,现在在心理学界比较权威的咨询师,都是靠1997年第一届中德班培养的。

    基于这两个历史条件,就能理解后来被大家诟病的心理咨询师证书门槛低、考试简单、含金量不高的问题。

  • 首先那么,咨询师职业资格证有用么?

    对于行业来说,心理咨询师证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通过16年的时间,让大众认识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并且通过考试拿证的方式吸引了一批人来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并对咨询师这个职业产生职业认同。

    但这时候,大众还不知道这张证书无法真正鉴别专业和非专业人员。

    对于非专业出身的人来说,除了了解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外,一部分人将考证作为日后进行第二职业的准备,“多一张证多条路”的心态,导致许多人将拿证视为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起点。然而这种“留后路”的心态也导致了大部分人拿证之后没有继续深入学习,除了拿证之外,并没有真正入门。

    对于专业出身的人来说,这个证书显得很“鸡肋”。因为了解心理咨询师的科学培养体系,深知这个证书无法满足实际咨询工作的需要,更看重的是实习和督导等实践训练,这就是常说的外行人看“证书”,内行看实习和督导。

  • 拿证之后,就能做咨询么?

    基于以上两点,这个问题不难理解了吧。

    据相关部门调查,全国超过100万考取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证书的人中,能够胜任专业心理咨询的,人数在2-3%左右。

    没证时以为离咨询师只差一张证书的距离,而有证之后才发现,业余和专业之间,是实力的差距。

    证书取消的“真空”时代
    职业在,需求在,成为实力派是正道

    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取消,只意味着原劳动部制定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已经功成身退,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的取消,对于心理咨询行业来说,将面临一个更加强调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时代的来临。

一、参加长程系统培训

长程地系统培训能够帮助咨询师建立一个理解学科和职业所必需的理论框架,同时也能促进咨询师的自我觉察。

这项系统培训应当包含心理咨询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咨询技术。应当除了知识的教授之外还包含必要的练习并使学习者有效获得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反馈。

二、参与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与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咨询师的胜任力有关,咨询实践可以帮助学习者检验和理解咨询理论,练习咨询技术,同时形成胜任感。

在美国心理咨询协会专家推荐的《心理咨询师手册》中,指出,与自我觉察和建立理解框架显著相关的实践类型有三类:与他人分享经验和聆听他人的经验;与学习同伴一起练习你的咨询和助人技巧;扮演真正地咨询师角色,与来访者面对面。

三、在督导的帮助下提升个人专业素质

研究发现,对来访者而言,真正起作用的是咨询师的个人品质和他形成可接受的咨询关系的能力有关。换言之,要想成为合格的咨询师,需要认识并成为“你自己”。

你可以通过个人传记的反思性的学习任务、参与实践形成反思、找专业咨询师做个人体验等方式实现自我觉察。

没有任何证书或者一次性的考试培训能够让你成为咨询师,对心理学的热爱,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才能让成为真正会做咨询的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