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出现的来访者,真实姓名及信息已作模糊处理)

小孟的故事

 

小孟的婚姻只维持了三个月就结束了。来中心的时候,距离婚那日刚过去一周。

 

初见小孟,看起来像个技术宅男,戴个黑框架眼镜,彬彬有礼,开口讲话,声音微微有点抖,说不好是因为紧张还是内在仍然涌动着丰沛的情绪。

 

去年底,31岁的小孟经人介绍,认识了小自己6岁的小媛,二人一见倾心,一周后确立了关系,之后几乎日日相见,持续了大概半月,感情急剧升温。18年初,小孟无意听来“戊戌无春”的说法,和小媛说起,于是两人商量后决定,春节前就领证,择时再办事。

 

领证后二人很快搬到了一起,过上了名副其实的“蜜月”生活。然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孟就尝到了“甜蜜”下面暗藏的“酸苦”——常相磕,大都是因为小媛对自己的不信任。大概是经历过前女友那种不冷不热的疏淡,小孟一心认定有点黏人的小媛就是自己想要的妻,又因为自己比对方大,小孟决定就把小媛当女儿看待,凡事忍让,不予计较。

 

但小孟的做法并未收到好的效果。过分压抑的情绪总是以爆发的形式出现,百口莫辩的情况下,小孟用刀子割臂以证清白。为消解痛苦,他酗酒、逃回父母家,想通过保持距离的方式,让小媛想明白,回归正常态......但适得其反,小孟的做法让小媛觉得更加不安全,猜测、误解、吵闹日益升级,直至关系分崩离析。

 

故事讲到最后,小孟告诉我,彼此还爱,深爱,只是,再无可能在一起。问及这三个月的婚姻给他留下了什么?小孟红着眼睛说,不甘,还有深深的委屈。


 07.jpg


从小媛说起

 

小孟是来访者,应激事件后的心理调适和处理情绪方式的探讨,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但回观这份关系,我却想谈谈小媛。

 

小孟描述里的小媛,会让我想起《过把瘾就死》中的女主人公杜梅,正如小说开篇所写:“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小媛——现实版杜梅,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纯情、执拗、物欲要求低,将爱视为生命,炽烈灼人,但在亲密关系里,她又是自卑和恐慌的,生怕对方不爱自己,所以制造种种事端,甚至刻意说小孟与他人有染,企图从对方的辩白解释中发现爱的行迹。

 

和小孟的交谈中,我深深感受到小媛身上潜藏着的某种神经症性焦虑,它表现为时刻害怕失去小孟,或小孟的爱,对方表现出来的任何兴趣,都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危险。小媛喜欢查看对方手机,从中虚拟出无数的蛛丝马迹;不在一处的时候,她要求小孟必须时刻微信在线,否则就是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女同事的电话、有女同学在场的同学聚会,都会在二人世界里掀起风波......她的想法是:“你必须专一地爱我一个人。”她也会不无嫉妒地说:“我承认你对我很好,但你对同事朋友家人也很好,所以,你对我的好,不能说明什么。”任何要与其他人分享的感情,一下子都变得没有了价值。

 

《圣经》里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从精神分析的视角,也印证了同样的事实:任何关系里的发生,往前倒推,都可以找到线索。于是,从小孟的讲述里,我看到,小媛前面一段长达四年的恋爱关系,同样以“怀疑有他”告终。再往前推,我们生命中最早的一份亲密,是和父母的关系,小媛是独生女,那么排除了健康孩子身上发生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引发的嫉妒心理,就剩了一条——早年,在三人关系里,小媛对于妈妈的嫉妒。当然,这只是推测。但在小孟提供的信息资料中,我发现小媛和父亲间,有过长时间的疏离,而成人后,又有着超乎常人的紧密。在这份关系里,小孟无意识地把自己代入到父亲的角色中去,但他不是父亲,对于“妻子”这个角色的期待,使得他通过压抑情绪谋求和平的愿望落了空。


8.jpg


无条件的爱

 

或许,对于爱的永不知足的需求,比“嫉妒”来得更为强烈,小媛无意识传达出来的需要是——我想要无条件的爱。小媛会在一场风波过后,对小孟说:“我希望你爱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所作所为。”当然,希望被爱的想法并不奇怪,但神经症患者对无条件的爱的想法会更加极端,不允许任何保留。总结下来,这种对爱的要求,大概有以下三种:

 

1、无论我做了什么挑衅性行为都会被爱

 

这种愿望对于追求安全感来说,非常必要。因为小媛隐秘地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充满敌意和无理要求的,所以,她害怕这种敌对一旦暴露,对方就会退缩、生气或者想要惩罚。在关系里,每当小孟大怒或逃回父母家时,小媛反而放下了纠结的问题,退行为早年跟在父亲身后,看脸色、牵衣角的小女孩,进而期待小孟的转身,以及包容与安慰。小媛心里,爱一个可爱的人,只是一件简单且毫无意义的事,而真正的爱,应该能容忍任何负面行为。

 

2、希望被爱却不给对方任何好处

 

和小孟的相处过程中,小媛从没送过礼物给对方。小孟对此的解读是,小媛物欲要求低,对己尚且如此,对他人更无这个意识。但实际上,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会因赠送礼物而感到难堪,因为这会让他们搞不清楚,对方和自己在一起,是因为这些好处或满足,还是自己真的被对方喜欢。性爱同理,小媛在关系里,也会吝惜让对方从性爱中获得满足,她常在欢爱过后问小孟:“你究竟爱我,还是爱我的身体?”

 

3、希望对方能为爱牺牲

 

小媛相信,爱里必有牺牲,如此,她才会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这些牺牲可能指的是时间或金钱,也可能指的是个人需要、信仰和完整人格。发生在关系里的几次大的冲突,印象深的,一次是小媛生理期,小孟因照顾生病的母亲滞留家中,小媛电话,生气质问:“我重要还是你妈重要?”另一次,小媛坚决不让小孟去看望高中时很重要的一位老师,理由是,那一天,她更需要他,后强词席间有女同学而发生激烈争执。小媛始终希望对方能不离不弃地站在自己这边,而显现了对他人的忽略和敌意。

 

但是,在真正的亲密关系里,小媛对爱的要求,只能被部分实现,或者被拒绝。于是,对爱的不确定,使得她更加恐慌,不停地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但一次又一次失望。而小孟,因为爱对方选择隐忍,压抑下来的情绪使得他变成了一个易爆的气球,非但丧失了了解、理解对方的能力,而由此引发的行为,伤人伤己,成为推动婚姻走向终结的重要环节。

 

想起科胡特

 

小媛对爱的要求源于早年,这种要求一旦建立,就很难被放弃,而意识到它们的“非理性”,是走向放弃的第一步。在心理成长这个课题上,小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觉察自己、了解发生、寻根溯源......放弃,意味着要改变自己多年执守的人生态度,而正是这些“执守”,阻碍了她获得爱。因爱故生怖,因怖而控制,但控制,本来就是爱的对立面。

 

做这个咨询的时候,心里有个假设:如果,小孟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以压抑的方式面对关系中的问题,会怎么样?而小媛需要的,究竟,又是怎样的一份关系?

 

头脑里冒出了科胡特——如何拒绝你?没有敌意的坚决。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前者,我不答应你时,我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错了;后者即,我爱了就爱了,无条件,也不会诱惑出是你需求我的境况。

 

知易行难,对一般人来说,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终究是一种理想。那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朋友?

 

去年冬天,和一个朋友间发生了点误会,其实到今天,具体事情都忘了,就记得生气,非常生气,还有委屈。关系里并不是一个主动的人,有时候僵起来,骑虎难下,又不肯说软话,只好把关系撂在那,等着时间。

 

冬天盼雪,雪没来,友来了。那天很忙,但友执意过来,说要看一看,好像看上一看,就能消弭之前所有的误会。那天见了,吃饭、聊天,时间不多,但充满了理解与抱持的情意。有时候会怕朋友间过度严谨刚锐的讨论,倒是这种有事反若无事,才能让人心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不怕误解,也不怕失散,他会容纳你的情绪,引导你去观看自己,或快,或慢,或浮沉,或跳跃......如水,点点涓涓,流出你和面前那个人共同的时间岁月。抱持的关系是一种滋养,让人不惧、不忧,有勇气从旧的限制里挣脱出来。

 

“抱持”其实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简单地说,就是很多时候,咨询师要像一个“容器”,可以消化情绪,允许发生,不增不减地接纳来访者的本来面貌,接受他投射出来的负面信息,再把处理过的信息反馈回去。Bion在“容器”的概念中,提到了双臂环绕的感觉,如同生命之初,婴儿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容器般的安全感。

 

其实在生活里,“抱持”也常常发生,如上文我提及的朋友。对于一些功能良好的人来说,他们在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帮助到别人——陪伴,并且允许对方在这个环境里最大化地舒展自己,并不刻意缝合什么,只是陪他把心里的碎片聚拢在一起。你可以看到那个人安顿下来,能够慢慢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生气,不断把自己各个部分整合在一起......抱持所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安全的空间。

 

抱持-焦虑的栖息地

 

存在即需要,我们永远无法消灭情绪,但在关系里,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如何安放它们,或为彼此提供一方栖息之地。

 

1、在他hold不住自己的时候,hold住他

 

靠情绪稳定的那个人做。需要在他hold不住自己的时候,hold住他。如果此时,我们都在情绪中,过于愤怒,或过于沉默,那么停下来,先调节自己。抱持,就是在对方不断摆荡的情绪状态中,我们呈现与之连接的,可以接受的状态。想要改变它,先要接受它。

 

2、许他做回“孩子”

 

被理解的感觉堆积在一起,他可能会在某一刻忽略了你,他不会意识到此刻你正为他操心,也不担心你是否能够hold住他,就像孩子从高处跳下来,他相信了你,就会认为你一定能够接住他,甚至要指点你如何接住他。在此刻,他更多体验的是自己,但他非常依赖你在,听到你的回应,他才能确定你在。别担心,照顾他的感受先于你的感受,是此时的需要,而这,只是个过渡空间。

 

3、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

 

有安定,才有反思与探索。这时候,他开始能够打开自己,说出真心想说的话,甚至可以听听你的意见,他会想,我可以这样去做,可以从这个方向去想想,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是无法做这样的理性思考的。

 

 

最让人安心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在这里。从存在的意义上来讲,觉察到生命本质的无根基感,会让我们看到,最终,并没有我们理想中的可以扶持我们的事物,然而,我们只能通过拒绝这一事实,并依靠那些我们体验为坚实且可靠的人、事来生存。诚如父母,诚如爱人。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创造的,但至少,我们知道,我们需要那些允许我们找到他们,并“依靠”他们的人。

 

抱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地。生命交汇,愿我们都能在某个时刻成为可以抱持对方的人。生活,不仅是过把瘾,还可以,过下去。